京科智慧-中国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众多品牌商家
数字化转型的口碑之选

为你呈现经典案例玩法、热门产品动态、行业前沿资讯

2022零售连锁品牌
数字化运营及策略报告

通过4大维度数字化升级洞察,呈现数字化零售2.0全新图景

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
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

市市场监管局 市发展改革委 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的通知

贵阳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方案
贵阳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方案

近日,记者从贵州省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于日前正式编制发布。

深圳首试生态环境损害“买碳”赔偿
深圳首试生态环境损害“买碳”赔偿

不久前,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因一起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超标违法事件与深圳某公司签署了一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协议》,在广东省内首次探索通过购买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开展替代性修复。根据协议约定,该公司在签约后需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存入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开设的账户,完成资金冻结后将全额用于购买碳普惠产品。

人民日报评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人民日报评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不久前,“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正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

转型达峰双轮驱动,打赢绿色发展硬仗
转型达峰双轮驱动,打赢绿色发展硬仗

日前,《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实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一项庄严承诺,体现着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勇担全国节能减排先锋任务,以能耗双控为抓手,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力争用更少的能源消费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十三五”期间,广东以年均2.8%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0%的GDP增速,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4.5%。2020年,广东以占全国6.9%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占全国10.9%的经济总量,能耗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位于全国前列,为全国节能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图读懂 |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一图读懂 |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碳交易,就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通过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

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10月9日,据国家能源局网站消息,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推动资源循环与减废降碳 贵阳发布“无废城市”建设方案
推动资源循环与减废降碳 贵阳发布“无废城市”建设方案

10月8日,记者从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日前《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正式编制发布。

替代天然气制氢,阿克苏地区光伏发电为制氢工厂提供绿色源动力
替代天然气制氢,阿克苏地区光伏发电为制氢工厂提供绿色源动力

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十四五”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依托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以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大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高标准、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力争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已上报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草案已上报

近期,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通知明确了今年要制定的16条行政法规。其中包括起草《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9月28日介绍了《条例》草案的主要内容。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双碳”目标下,能源发展如何更具韧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双碳”目标下,能源发展如何更具韧性

“双碳”目标的郑重承诺,是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充分彰显了中国的国际责任与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各级政府、企业、行业等纷纷积极响应,相关政策、路线图、发展规划等相继出台和落实。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以多能互补的耦合体系助石化行业减碳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丽丽:以多能互补的耦合体系助石化行业减碳

石化行业的发展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民生福祉改善,但其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减碳并非易事。统计显示,2020年全行业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约占到全社会排放总量的5%。在加工转化过程中,约有25%的化石能源用于加热、驱动设备等环节,其余则通过产品将碳排放延伸至终端消费领域。

客服热线

152 6996 644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