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科智慧-中国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众多品牌商家
数字化转型的口碑之选

为你呈现经典案例玩法、热门产品动态、行业前沿资讯

2022零售连锁品牌
数字化运营及策略报告

通过4大维度数字化升级洞察,呈现数字化零售2.0全新图景

云南加快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云南加快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公开发布《云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园区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约束,完善绿色发展机制,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支撑全省绿色低碳循环工业体系的构建。

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9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副司长燕娥介绍,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取得显著进展,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十四五”时期,将从国家层面,继续补足短板弱项,持续优化完善标准体系;从地方层面,大力推动地方标准的发展,指导和推动地方补充制定、加严标准,进一步提升地方精准管控水平。

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值得期待
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值得期待

9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司长别涛就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等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福建宁德市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福建宁德市深化污染防治攻坚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

“重点流域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主要湖库、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8,同比下降0.16……”

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目标!利乐中国发布碳中和行动计划
可持续发展有了新目标!利乐中国发布碳中和行动计划

全球领先的食品加工与包装解决方案提供商利乐公司近日在行业内率先发布利乐中国碳中和目标与行动,承诺将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并在2050年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这一目标及其行动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利乐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实践方面迈入新的阶段。

浙江首个碳中和学院在浙江农林大学成立
浙江首个碳中和学院在浙江农林大学成立

9月25日,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学院挂牌成立,这是浙江首个碳中和学院。

国务院: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
国务院: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

9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到,要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统筹环境标志认证、节能低碳产品认证、节水产品认证、可再生能源产品认证和绿色设计产品评价制度,纳入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实施绿色产品全项认证或者分项认证。

新疆伊犁新能源领域建设全面迈入“加速跑”
新疆伊犁新能源领域建设全面迈入“加速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个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市场化并网新能源项目——25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电池储能市场化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近日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伊犁州新能源领域建设全面迈入“加速跑”。

《2022中国民航绿色发展政策与行动》发布
《2022中国民航绿色发展政策与行动》发布

中国民用航空局近日向国际民航组织提交《2022中国民航绿色发展政策与行动》(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中国民航绿色行动与进展,分享中国民航实践和经验,增进国际社会了解,同时,明确行业绿色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行动。

“光伏+”、充电桩……,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如火如荼
“光伏+”、充电桩……,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如火如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能源、水利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交通与新能源发展有效融合,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高铁和机场枢纽光伏发电设施加快建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召开的关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郑剑介绍道。

陕西煤化工煤电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试点成果初显
陕西煤化工煤电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试点成果初显

按照生态环境部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评试点的工作部署及近日发布的《陕西省煤化工煤电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要求,今年,陕西省环境调查评估中心通过试点研究,制订出陕西煤化工煤电行业碳排放水平评价标准和方法及碳排放量测算方法,形成研究报告报送生态环境部。

食品也搞“碳中和”,是环保还是噱头?
食品也搞“碳中和”,是环保还是噱头?

基于“双碳”目标,当公众把目光聚焦在能源、制造业等高耗能产业之时,却鲜有人会将一盒牛奶、一把蔬菜亦或是一支冰淇淋跟碳中和关联到一起。近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定国内首个山茶油碳中和产品引发热议,某生鲜巨头上线首批带有零碳认证标识的有机蔬菜,奶制品企业上市碳中和有机奶,则无一不是在宣告,碳中和食品已经广泛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客服热线

152 6996 644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