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面向零碳出行——城市公众意识、行为及驱动因素研究》调研报告发布会在线上举行。该调研由能源基金会、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益普索提供研究支持,通过对公众出行选择的进一步洞察,为出行减碳政策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提供借鉴,支撑提升公众出行结构与模式的低碳转变。
据悉,通过定性座谈与研究,结合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3500份生活人口样本进行定量分析,调研团队对公众对低碳及零碳交通工具相关话题的认知、碳价值观现状、出行现状及低碳出行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提高公众实践低碳甚至零碳出行的政策及传播建议。
依托于城市日渐完善的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受访公众日常出行采取低碳出行方式的比例较高,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三类低碳出行方式总占比达到56%,而在通勤时,45%的公众主要选择公交或地铁。调研发现,受访公众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也较高,在日常通勤时有16%的公众开新能源汽车。
报告显示,公众在通勤出行方式的驱动因素中,选择“拥护低碳出行”的比例最高,达到38%,这也进一步说明了目前公众对低碳出行方式比较认可且实际践行。其次,“按需调整行程,灵活性高”,“高效,准时,可预期”,“公共交通设施便利可达”,以及“舒适性高”分列前五位驱动因素。“公众出行方式选择的驱动因素是多元的,而灵活、可预期、舒适等个性化需求值得公共交通服务提供者重视。”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沈重沈重说。
针对现行的限行限购等政策,受访公众普遍认可这类限制政策对“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47%)及“减少碳排放”(46%),以及“鼓励乘坐公共交通”(39%)的作用。但针对燃油车禁售及零排放控制区这类“一刀切”的禁止型政策,公众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针对零排放控制区,88%的公众表示愿意支持,认为这一政策能改善空气质量和减少能源能耗,但同时也提出了需要政府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46%),大力提高区内新能源车充电、停车等基础设施供应(44%),提供区内居民补贴等具体的需求。
报告中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调研显示,公众普遍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较高,近七成的公众会在下一次购车时考虑买新能源车。北京交研都市交通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莹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的品质越来越接近车主群体对“车”的需求,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满意度持续提升。但根据调研结果,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充电便利性以及技术安全性等问题仍是公众担忧重点。
在能源基金会交通项目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看来,大规模普及新能源汽车,全面电动化是落实交通减排的最根本保障。“但当前的技术还不足以保障100%的全面电动化实现。需要技术不断积累与完善。这是支撑的根本性要素。”
北京大学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江燕认为,每一个人的出行和需求都是多样化的,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做到精细化,给公众更好的慢行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选择。
刘莹提出了未来的交通发展值得尝试一体化预约服务的政策方向。“下一步我们更加关注的应该是出行即服务,更加突出服务的理念,通过数字化手段,结合线上与线下,开发不同的出行场景,将轨道、地面公交、骑行、步行、出租车甚至小汽车集成起来,用数智技术组成一体化出行服务,支持公众的低碳化出行,为公众提供全链条体验。”
152 6996 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