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科智慧-中国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崔守军教授:提升中国清洁能源标准化话语权,怎么做?

2022-05-24 17:41:30

本文节选自《全球清洁能源转型与中国技术标准话语权建构》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必由之路,当前全球能源消费结构正处于由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清洁能源发电大规模开发利用已是大势所趋。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21》披露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清洁能源的比重为16.9%。另一方面,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全球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转型。目前,全球已有逾120个国家和地区作出“碳中和”承诺。2021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指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将为全球清洁能源治理、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国际组织在全球清洁能源治理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中国建构清洁能源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场域。当前,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飞速发展,但在全球清洁能源标准化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仍相对滞后。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各部门、各行业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中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近年来,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技术标准话语权稳步提升。中国于1957年和1978年先后加入IEC与ISO,并于2008年和2011年先后成为ISO与IEC的常任理事国。据ISO披露的数据,从1947年ISO成立至2000年,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为13项;而2001年至2015年,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达到182项。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提升中国技术话语权,打造高层次竞争优势势在必行。自2015年开始,在三大标准化组织中都有中国人担任领导职务,这是历史性的突破。自2016年起,中国就与IEC紧密合作,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并网标准的制定和实施。2020年,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正式就任IEC主席,这是IEC成立112年来首次由中国专家担任最高领导职务。在IEC的技术委员会和分委员会中,来自中国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注册专家达2000余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和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然而,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影响力还有较大差距。中国是ISO的六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中国制定的标准数量占ISO标准总数不足1%。ISO的首任中国籍主席张晓刚指出,中国国际标准化参与度不够、整体水平不高、国际标准化治理的话语权不足。提升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标准话语权,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标准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中国是ISO和IEC常任理事国,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承担ISO、IEC技术机构主席副主席75个、秘书处75个。基于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应深入参与《ISO战略2030》的制定和ISO规则及程序的调整,深度参与IEC治理体系变革和IEC新战略规划制定。在全球层面之外,中国还应拓展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范围,加强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之间的联络沟通。为此,中国应积极参加太平洋地区标准会议(PAS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标准与合格评定分委会(SCSC)、泛美标准委员会(COPANT)等区域标准化活动,深化与欧洲、海湾阿拉伯国家等区域标准组织合作。

第二,大力鼓励一流企业将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融合发展,争夺清洁能源国际标准化制高点。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与设备制造国。以光伏行业为例,中国生产的光伏电池和组件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产品出口近200个国家或地区。中国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超过40GW,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00GW,均为全球第一。虽然中国是全球光伏生产和应用大国,但标准创制却相对滞后。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当前亟需创制高质量光伏领域标准以在全球光伏行业夯实优势地位。在清洁能源领域,面对西方跨国公司“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竞争趋势,中国光伏和其他新能源企业应将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结合起来,利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形成的自主技术创新技术,加大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培育和创制,从而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第三,加强中国标准的外文翻译,推动中国标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历史原因,英语、法语在“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引用,有的甚至是官方语言之一。沿线国家大型项目的技术人员普遍接受西方教育,倾向于采纳欧美标准。由于中国国内标准还不够完善,企业标准化水平、质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在中国标准“走出去”过程中,标准外文版翻译的步伐也远远赶不上中国企业的标准化需要。日本、德国、韩国的标准英文版率均达到40%以上,中国尚不足5%。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应注重提升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适应性和普及度。通过深化中英、中法、中德、中俄等标准化合作机制,大力推动相关专业领域标准化双多边合作,促进中外标准战略对接。

从能源演进的历史看,重大技术变革是驱动能源利用形式迭代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能源消费从“石油时代”向“清洁能源时代”纵深转型,清洁能源将逐步取代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主导地位,引发新能源技术知识体系及能源治理规范的变化。在全球化时代,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紧密相关,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控制产业链、占据优势地位的核心要素之一。国际组织作为能源治理和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对于清洁能源领域国际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在国际标准化领域,ISO和IEC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区域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标准的倡议者和推广者,而能源行业性组织和国际清洁能源组织则是国际标准的推动者。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远逊于西方发达国家。提升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标准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另一方面还应鼓励一流能源企业将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融合发展,积极推动中国标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客服热线

152 6996 644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