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水、一碧万顷 ——秭归县长江大保护记
初夏的雨后长江两岸更加清朗,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了现实。长江水资源是长江流域4亿多人口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证。作为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近年来,秭归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扛起三峡库区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致力于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及监管,有效预防、控制和减少了对母亲河水环境的污染,守护一江碧水永续东流。
一、岸电工程建设全域覆盖
秭归着力推进岸电建设,关停取缔码头16个,规范提升码头18个,对规范提升码头全面建设了岸电,同时还建成了秭归港、三峡通航综合服务区、沙湾锚地、仙人桥靠船墩4个岸电示范项目,实现了港口岸电全覆盖。截止目前,全县14个经营性码头已全部建成投运船舶岸电设施。2021年3月——2022年2月(长江保护法实施一年里)共计为2885搜客货船舶提供岸电561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排放4150吨,为船舶节约用能成本450万元以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二、船舶污染治理卓有成效
秭归县位于三峡工程坝上库首,是长江流域上游船舶集结待闸区域,高峰期日均待闸船舶达500余艘,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等船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秭归县扎实推进船舶污染治理,投资6142万元建设环保专用码头,实施三峡水库清漂及船舶废弃物接收项目,国内首创的“净小宜”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APP,实现了船舶污染物在线接收转运及处置一键通,境内船舶污染物船上分类储存、分类交付、接收转运及岸上利用处置全链条闭环,年接收转运处置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能力分别达到8万吨、20万吨、1.2万吨,实现了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三、入河排污口治理扎实推进
自2019年秭归县启动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以来,全县144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按照“查、测、溯、治”工作要求,完成了排污口分类、命名、编码和标志牌设置等工作,已逐步建立起权责清晰、监管到位、管理规范的长效管控机制,后期将进一步详实治理措施,持续做好污水排放源头管控。
四、常态化清漂护一江清水
长江流经秭归县64公里,作为三峡库区清漂的最后一道防线,秭归县谋划投资6142万元建成了清漂和船舶废弃物接收码头,全面提升清漂能力,利用华新水泥公司水泥窑,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漂浮物处置生产线项目,将打捞的漂浮物全部综合利用。近三年来,长江干流秭归段共出动船只3874船次,人工12185个,打捞漂浮物59073立方米,有效保障了长江通航及三峡工程运行安全,保护了长江生态环境。
长江之水,一碧万顷。秭归用实际举措守护一江碧水,假以时日,相信长江经济带必将更加绿意盎然,母亲河必将永葆生机活力,秭归也必将多姿多彩、熠熠生辉。(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 卢静13872618356)
152 6996 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