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好的垃圾不乱扔,爱护环境靠你靠我还靠他。”生态环保志愿者秦刚正在重庆渝中区大溪沟社区向居民宣传着垃圾分类,5月的重庆,山青水绿,艳阳高照,如同天气一般热情的,还有无数的环保志愿者,他们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向市民讲着爱护环境的生动故事。
这样的场景,在重庆已成为常态。生态就是民生,环境就是福祉,近年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为根本,筑起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让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识深深扎根在巴渝大地上。
重庆开展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参与。余常海摄
讲故事 生态文明案例喜乐见
近年来,重庆开展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良好成效,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群众的监督和举报作为发现生态环境问题线索的金矿,为精准实施环境监管执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公众知晓,也极大提升了社会满意度。
“12345一号通”是重庆市民耳熟能详的政务服务热线,环保投诉热线也并入其中,噪声、臭气、臭水等市民反映集中的问题在这里都得到满意答复,今年至5月14日,“12345一号通”受理投诉14775件,已办结13321件。
舆论监督是全民参与不可或缺的一环,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鼓励新闻媒体对各类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突发环境事件、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曝光。
“蓝天曝光台”就受到媒体重点关注。今年1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今年第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典型案例,通报了8起涉气环境违法行为,涉及施工扬尘污染、废气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机动车尾气检验不合格、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尾气超标排放、餐饮油烟污染、露天焚烧等大气污染问题,新闻媒体以“说理讲法”的形式进行报道,不仅有效震慑了违规企业,还提升了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此外,重庆还积极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诉恩施自治州建始磺厂坪矿有限责任公司水污染责任民事公益诉讼案成为重庆地区经典案例。据重庆市检察院日前发布系列数据显示,2021年3月以来,全市检察机关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公益诉讼立案1317件,督促有关方面治理被污染水域5400余亩,清除违法堆放的垃圾和固体废物16万吨。
树品牌 志愿服务活动受追捧
依托社会组织的优势,重庆大力发挥环保志愿者作用,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和喜爱。
在长江渝中区黄沙溪段,身着红色志愿者背心的渝中区净水社工的负责人秦刚常与志愿者在江边清理垃圾。
志愿者秦刚正筹备着清岸行动。王艳摄
从2017年开始,他便组织志愿者参与守护绿水的净岸行动,五年间,共组织开展净岸行动70余场,参与人次3000余人次,实现了长江、嘉陵江渝中段全覆盖;开展垃圾分类、水质检测、彩绘井盖等环保进社区活动30余场,服务人次1000余人次,并设计制作了环保手绘明信片,深受青年朋友的喜欢。
与秦刚类似,宋瑶平既是南坪镇绿荫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也是辖区公益志愿服务事业的示范带头人,在从事社区公益志愿服务的十余年中,她“当好环保先锋”,时时刻刻做好行动表率,并通过组织系列宣讲、培训和实践活动,培育了一批以社区居民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儿童青少年志愿者、妇女群众为主的环境保护志愿者,为生态环保持续献力。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与坚持,让秦刚和宋瑶平也入选2022年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名单。
据统计,2021年,重庆组建100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开展环保志愿服务宣讲活动共计89场次;全市已建成志愿服务队128支,初步建立起“市级总队+区县分队+若干志愿服务队”的三级志愿服务队伍体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374场次,累计招募志愿者9396人,累计服务时长超过22.4万小时。
除了志愿者,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在重庆也如火如荼进行着。位于缙云山山腰上的北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文明分中心是全国第一个建成投用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中心,其依托志愿服务的生态文明宣传功能,引导群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21年,重庆累计向社会公开4类4批次共119家环保设施,开展线下活动160余场,参与人次超7800人次;线上活动近80场,浏览人次约17万人次。重庆市“环保公众开放周”及重庆市三峰百果园环保发电有限公司两个案例还入选《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优秀案例(2017—2020年)》。
强教育 细微入手提全民素质
环境教育一直是重庆提升全民素养的创新方式之一。就在去年,重庆就创新开展了首届大学生绿色创新学习实践活动,11支市内高校团队参加课题研究,吸引超70万人次关注,成功推选两个团队入选清华大学SICGI项目。
在第六届中国绿色创新竞赛中,重庆两所大学分获重要奖项。重庆还联合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开展“无废校园行动2021(重庆)”活动,吸引129万余人次关注。以动画片《环环特工队》为原型,创编生态环境幼儿绘本,向全市7400所幼儿园免费发放。
重庆各高校厚植环境教育,学生自发前往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治理。余常海摄
去年举办的重庆“高校生态文化周”,以“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庆青年大学生宣讲大赛为序幕,青年师生以情景剧、小品、演讲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发生在重庆的生态环保故事生动再现。
此次活动,激发了更多的青年师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投身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做好生产生活中减污降碳的“身边事”。此外,活动还对首批15所“绿色学校建设示范学校”进行授牌,活动结束后,重庆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团同步成立,40位宣讲团成员将在一年内实现全市区县、市级部门、高等院校和市属重点国有企业首轮宣讲全覆盖。
重庆推进的环境教育工作,从学龄前儿童一直到大学生,不落下任一阶段,并且尤以大学生为核。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人生观、价值观、生态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更是汇聚思想文化的圣殿,是淬炼人才技术的宝库,是激发创新创造的源泉,更是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化、传承绿色理念的重要载体。
重创新 示范引领促全民合力
2021年,创新开展接地气的面对面栏目——“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活动走进大街小巷,截至去年年底,225场发布活动顺利开展,2000余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其中环保微宣讲成为“发言人来了”的重头戏。
“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活动走进大街小巷,深受市民喜爱。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脱虚向实,守正创新。解疑释惑,消怨化气。“环保微宣讲”正成为连接政府、企业和不同社会公众群体的纽带,搭建了公众眺望生态文明美好愿景的窗台,打开了不同群体参与生态文明生动实践的窗户,也成为观察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过程中全民行动情况的窗口。
通过环保微宣讲,社区广场、园区厂房、乡村院坝、学校讲堂,都成为了“流动课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正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响巴山渝水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环境教育的深入推进,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强化,越来越多的市民践行起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更加普遍。
“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上“碳积分”可兑换滴滴出行劵,满足绿色出行。程竹青摄
去年,重庆上线了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通过“碳惠通”生态产品的开发、量化、交易、消纳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在供给侧,通过开发新的方法学,比如普通市民都能参与的跑步、骑车等,量化减排效益,将项目减排量以“碳惠通”产品的形式放到平台上进行交易,为企业、社会及个人的减排行动提供多元化产品,也为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区域提供生态价值转化的新模式。
在消纳侧,企业购买获得“碳惠通”产品,可通过碳履约体系、碳中和体系来进行消纳;个人可以开设“碳账户”,购买“碳惠通”产品积累“碳积分”,可兑换如滴滴出行电动车券等绿色产品。
如今,一个系统有效、良性运作的全民行动体系正在重庆打开绿色发展新格局,重庆的市民更是切身地体会到,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美丽重庆需要每个人都做践行者、推动者。
152 6996 6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