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与碳交易,个人挣钱机会来了
疫情之下,总有人感觉挣钱很难。如果没有疫情,也总有人感觉挣钱照样越来越难的,同时,也总有人发现总有新的机会出现。如果要做一个眼前总有新机会的人,你的视野不要固守眼前一片,要善于切换。
今天笔者来散谈碳汇与碳交易的话题。实际上,碳汇与碳交易,是两个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的连体领域,好比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本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碳汇”与“碳交易”并列呈现,而不是以一个“碳交易”以蔽之,是为避免初触此概念的读者,把印象仅仅锁在“碳交易”上。
既然笔者的机会视野里已经出现碳汇与碳交易这个新领域了,一定会持续关注,并要亲身参与,同时,会把自己不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及时地写出来,供同样关注碳汇与碳交易的朋友分享。
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植被恢复等措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碳交易是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统称。其交易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以上概念是从百度得到的,关于碳汇和碳交易这两个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笔者无需再从网上搬运到本文了,请朋友们直接去百度一下吧。
具体到碳交易,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标的物,即买卖什么;二是市场主体,即买卖双方;三是交易媒介,即市场。
碳交易标的物有两种,一种是碳排放配额,是由政府发放的,譬如热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泥厂等碳排放企业,都将实行配额制。如果企业努力减排,能把配额节省出来,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出售。而实际上,为了逐年降低碳排放,配额一定是比较紧的,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动力是多生产,碳排放往往会超额的,那么超额部分,就要到市场上购买指标来冲消。另一种是自愿碳减排量,目前我国实行的是CCER(中国自愿核证减排量)体系标准,国际上采用的是VCS体系标准,与此相关的行业包括林业、新能源等。
碳交易主体。买家包括碳排放企业如热电厂、钢铁厂、化工厂、水泥厂等,还有社会投资者。卖方可能是哪些呢?一般是四类。一是吸收二氧化碳的,如林场经营企业,还有将来的捕捉、储存二氧化碳的企业等;二是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水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不依赖燃烧化石燃料发电的企业;三是生产中有碳排放但实现减排的企业,如前述的热电厂之类;四是社会投资者。
交易市场。有买卖就有市场,这个市场有自然形成的无形市场,也有交易所这样的平台型市场。实际上,无形市场在国际、国内试点交易机制后就产生了,而我国的碳交易所目前在试点的有九个,分别为: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绿色交易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环境能源交易平台,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等九家。预计2022年全国碳交易所将正式开放运营,全国碳交易所布局将重新调整,各家交易所的职能将会有所区分,有的是全职能的,有的只是开户登记,类似于上交所、深交所与各大券商的关系。
那么,个人在碳汇与碳交易方面,能有什么机会呢?笔者认为,机会首先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碳交易职业机会;二是碳交易市场投资机会;三是中介业务机会。
碳交易职业。
碳交易也需要人才支持。国家针对碳交易设定了碳交易师职业,包括三个档次:初级碳交易师、中级碳交易师、高级碳交易师。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培训,门槛并不高。
交易市场投资。
简单点説,就是买入、卖出赚差价,个人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性投资,如同参与证券市场交易性投资。个人参与碳交易,目前虽然还在试点,但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在2011年国家发改委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重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后,这年就有个人在深圳碳交易所以30万元买进了7000吨碳排放配额,两个月后获利10万元。
碳交易价格国内与国际是有很大差异的,价格也同股票一样上下波动起伏的。就目前而言,国内价格在每吨几十元人民币上变动着,而国际市场则是在每吨几十欧元上变动着。从投资价值来说,国内价格必呈上升趋势,因为有国际市场价格为参照。目前国内的碳交易价格水平,主要是由于买方主要限于煤电为主的三个行业,而卖方主要在林业为主、光伏风电为辅的少数行业,这两大方面因素决定的。预计随着国内减排控制行业的扩大,需求量也将上升,必将带动价格的攀升。但与此同时,供给端的“活水”也会放开,以平抑价格过高,毕竟在碳排放量在控制的同时,不能为国内排碳企业增加太多的经营成本负担。
个人怎么参与交易?其实同做股票差不多。个人碳交易需要在我国的各大试点碳交易所进行,个人想要开户,首先需要按要求提交申请,通过审核后再进行开户领取席位号、绑定银行卡、网银签约等操作,按系统提示完成操作后,可通过网上交易客户端和手机APP进行交易。
中介业务。
包括碳交易买卖双方的搓合,以及碳汇生产、碳交易产品形成的中介等。中介业务可赚取佣金。
虽然说有交易所挂单买卖,但实际上目前买卖双方的交易都是线下对接、洽谈,在交易所的线上履行手续。因此,谁要买、谁要卖,中介的牵线还是起作用的。即便是将来交易所正式运行,买卖双方都很透明,但如果卖家手中有大单愿意低于公开市场价格变现,也需要中介帮助找到接盘的买家。
从事碳汇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碳交易。碳汇生产将有许多细分领域,个人适合从事投资省、效益高的小规模碳汇生产,但需要等到碳交易产品核定体系更加简易、高效时才有个人级机会的到来,而目前暂时只有企业级机会。但是,企业大规模碳汇生产是专业性很强的领域,其生产过程需要有专业机构指导,譬如以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又叫“碳汇造林”,是需要专业指导的。哪家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强且富有经验,哪家碳汇造林者需要寻找优秀的专业机构指导,双方有时很难配对,中介可以牵线。
一片森林要做成碳交易产品需要有咨询机构提供从测算、核定、签发等全过程服务,同时,咨询机构也希望碰到更多的需要做碳交易产品的林权控制方,双方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都需要中介牵线搭桥。中介的机会由此产生了。
当然,随着碳汇以及碳交易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个人机会空间将越来越大。
总之,据消息称,不迟于2022年底,我国碳交易市场将正式开放,碳交易市场将迅速活跃,并引发相关产业链的勃勃生机,这对有意参与者而言是一个新的机会。个人应当积极关注,加紧知识储备,并立即行动,尽早介入,机会和成功永远青睐有准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