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科智慧-中国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衢州交出“生态答卷”,端稳“绿色饭碗”

2022-08-30 18:03:05

3.1%,这是今年上半年浙江省衢州市统计局公布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值,比全国高出0.6个百分点。

作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助推器”,今年上半年,衢州市生态环境部门既抓保护,又抓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在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新担当。

项目落地背后的“稳”与“进”

在衢州,常山江(辉埠—双港口)航电枢纽项目不久前通过环评审批,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全程保障,生态环境部门为推动重大项目开工落地开启了“加速器”。

“仅用1天时间完成技术评估!”衢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何天政说,在得知该项目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初稿后,第一时间协调召开环评报告评审会,实现“即提交即评估”。

起步于作风转变激活“一池春水”,再到立足职能持续擦亮“服务招牌”,再到如今成为护航项目探路者、排头兵,衢州生态环境部门的稳进之路,恰是“衢州之进”的生动注脚。

早在今年年初,开年后衢州生态环境系统召开的第一个干部大会上,局党组书记叶骏专题动员部署“干部作风整顿年”工作,启动了新一轮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行动。

“虽然部门任务更重了、要求更高了、压力更大了,但整个队伍的干劲更足了、节奏更快了、士气更强了。”叶骏由衷地感慨。

稳作风,提能力,干实事。今年以来,衢州生态环境部门不断使出新招实招为助推项目落地注入“绿动能”——建立局领导挂联上市梯队企业工作机制,对列入“4+1”重大项目、总投资在10亿以上的市重点项目,落实环评审批专人负责全程跟踪服务,提前介入环评技术评估,将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4。特别是针对南高峰化工IPO新项目环评审批,仅用9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全部审批流程,较法定时间缩短50余天。

这几天,衢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又在忙着“体检”——大到项目前期方案论证、优化选址选线,小到一份份审批文书的质量检验、信用管理,工作人员没有一刻懈怠,始终将环评审批服务置身于经济发展大局去审视、去考量,尤其在强化区域发展和环境准入的统筹布局、环保专家和服务专员的两手发力等方面充分发挥职能优势。

改革攻坚背后的“稳”与“进”

在龙游县南部山区,竹海浩瀚,林木葱郁。绿水青山蕴藏澎湃动能——如何推动林业生态秀美向生态富美转变?

从职能保障来看,项目环境标准和培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体现“稳”的基调——

此前,浙江金励环保纸业有限公司向衢州生态环境部门提出拟建设配套生产年产10万吨竹材制浆项目,由于木竹浆制造项目已于2020年纳入浙江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这一项目被卡在了环境准入的门槛上。

叩开发展之门,关键在于找到逆境突围的钥匙。“为把好项目准入关,省、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组成的调研服务组,先后6次对制浆项目开展调查研究和项目论证,强化对污染物处置手段和利用路径开展技术论证,帮助指导企业依法依规建设。”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钟战铁介绍。

从发展步调来看,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被进一步打开,释放“进”的红利——

在各方合力推动下,企业根据自身产品特点,利用竹材热磨工艺,在不添加化学原料的前提下,实现竹纤维部分替代纸浆。同时,调研服务组积极为企业牵线本土市场,帮助开拓竹材料收购业务,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良性循环,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绿色样本。

“新项目一期需要竹纤维12.6万吨,全部建成后需要竹纤维42.6万吨,可带动竹产业链,促进竹农增收10万元/年/人。 ”金励环保相关负责人介绍。

和持续升温的天气一样,衢州生态环境部门改革攻坚的决心热度不减,更多新举措、新业态、新模式在衢州落地开花:支持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企业等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为企业绿色发展加油赋能;对“两高”以外的建设项目实施“一降一免三简化”,深化“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落实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存在排污抵质押贷款需求的企业进行一对一辅导,指导企业开展排污权抵质押贷款申请…… 

民生福祉背后的“稳”与“进”

常山县辉埠镇,有过多年的灰霾记忆——“那时灰尘遮天蔽日,每年要‘吃’一块砖。”当地百姓无奈自嘲。

环境治理迎来了关键节点。“无序开采、混乱经营,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辉埠镇副书记余志纲说。

治污重压之下,常山县痛下决心拍板:坚决打好辉埠区域生态环境系统整治提升决战!

近年来,常山县通过分步、有序地推进生态整治修复,关停16家轻钙企业、201条石灰钙生产线、165孔石灰立窑,近400亩土地实现生态复垦。2020年,辉埠全域整治项目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被列入浙江省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效典型案例,也入选“美丽浙江生态环境治理十佳优秀案例”。

辉埠镇的环境之变,映射着衢州生态环境部门的初心和使命。

为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条稳稳“生态线”“安全线”贯穿发展始终:一方面,打好环境信访化解持久战。针对近年来的疑难信访积案,建立局领导包案化解机制,集中帮扶化解各县(市、区)重点信访积案29件。同时,落实信访“五个一”工作法(每日一报表、每周一要情、每月一通报、每季一排查、每年一考核),提升办理效能。上半年,全市共受理信访件368件,办结率100%,满意率100%。另一方面,打好环境安全保卫战。开展生态环境安全“除险保安”专项行动暨“护航杭州亚运会”环境应急保障行动,清单化推进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发现并整改隐患问题98个;推进全市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行动,发现问题478个,立案查处46件,曝光典型案例36个。

与此同时,衢州不断向生态治理新高点跃迁、迈进。成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国既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3个地市之一;连续8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连续2年蝉联“金鼎”。

生态环境也记录着衢州人满满的幸福感:2021年,衢州实现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一、“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一、“无废城市”建设公众满意度全省第一,其中,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两年蝉联。

客服热线

152 6996 6441

回到顶部